此贴本计划为“驳南宫竹先生(之一)- 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则何如?”一贴之下一篇。不过,考虑到此贴已经通过反证法指出了其谬误,则下篇再拉着南先生实无必要。何况,本贴的内容有所扩展,不但是解释“五脏欲”的内容,也包括“五脏苦”的解释。
我自己关于“肝欲散”的帖子刚发了第二天,我就知道错了。所以,当时我下了决心,在通读《黄帝内经》三遍以前,不再专门解释《黄帝内经》任何经文。不过,由于南先生的帖子,我决定还是破一下戒。
需要说明的是,本帖将只探讨“五脏苦欲”,而不探讨“五脏补泻”。“五脏补泻”句式简单(用X补之,X泻之),其解释基本没有争议。
我们将选用含“脾”的句子作为范例分析,其结论将适用于所有同类句。
“五脏欲”的解释
《黄帝内经》: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。
此句的句眼,依然是“急”字。
我认为,“五脏欲”部分的“急”字,当作“(如果)非所欲”解。所以,上句的半翻译为:
脾欲缓,不缓则食甘以缓之。
按此逻辑,全部五句话的半翻译为:
肝欲散,不散则食辛以散之
心欲软,不软则食咸以软之
脾欲缓,不缓则食甘以缓之
肺欲收,不收则食酸以收之
肾欲坚,不坚则食苦以坚之
“五脏苦”的解释
《黄帝内经》: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。
“五脏苦”部分的“急”字,当作“(如果)是所苦”解。所以,上句话的半翻译为:
脾苦湿,湿则食苦以燥之。
按此逻辑,全部五句话的半翻译为:
肝苦急,急则食甘以缓之
心苦缓,缓则食酸以收之
脾苦湿,湿则食苦以燥之
肺苦气上逆,气上逆则食苦以泄之
肾苦燥,燥食辛以润之
“肝苦急”中第一个“急”字的解释
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。
这一段里,第一个“急”字,和上文中的“急”字意义不同。它的解释,不需要视上下文而定。
第一个“急”字,可以用《黄帝内经》的另外一段话自解:
《素问吴注・卷三》:“肝气急而志怒,故. 为将军之官。”
所以,“肝苦急”的“急”,为“气急”。
声明:我不是医生,此文仅为学习探讨,不构成任何人求医的指南和依据。身体有恙,请看医生并遵医嘱。服药请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。本声明适用于本网站的所有言论。
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夏氏静坐法 – 只用效果来说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