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无需多言,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常识。
不少抑郁症的患者,会有或轻或重的失眠症状。而失眠症状,又会对抑郁症状推波助澜,两者形成恶性循环。更有甚者,有一种抑郁症就叫失眠抑郁症,可见失眠和抑郁症的紧密关系,及其危害之烈。
中医认为,失眠是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,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。按《中医内科学》第五节的说法,失眠的病因病机有如下原因:
1.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,肝气郁结,肝郁化火,邪火扰动心神,心神不安而不寐。或由五志过极,心火内炽,心神扰动而不寐。或由思虑太过,损伤心脾,心血暗耗,神不守舍,脾虚生化乏源,营血亏虚,不能奉养心神,即《类证治裁·不寐》曰:“思虑伤脾,脾血亏损,经年不寐。”
2.饮食不节脾胃受损,宿食停滞,壅遏于中,胃气失和,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,如《张氏医通·不得卧》云:“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,中有宿滞痰火,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。”或由过食肥甘厚味,酿生痰热,扰动心神而不眠。或由饮食不节,脾胃受伤,脾失健运,气血生化不足,心血不足,心失所养而失眠。
3.病后、年迈久病血虚,产后失血,年迈血少等,引起心血不足,心失所养,心神不安而不寐。正如《景岳全书,不寐》所说:“无邪而不寐者,必营气之不足也,营主血,血虚则无以养心,心虚则神不守舍。”
4.禀赋不足,心虚胆怯素体阴盛,兼因房劳过度,肾阴耗伤,不能上奉于心,水火不济,心火独亢;或肝肾阴虚,肝阳偏亢,火盛神动,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。如《景岳全书,不寐》所说:“真阴精血不足,阴阳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。”亦有因心虚胆怯,暴受惊恐,神魂不安,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,如《杂病源流犀烛·不寐多寐源流》所说:“有心胆惧怯,触事易惊,梦多不祥,虚烦不寐者。”
大家可以看到,虽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,但最后都归结到“心”的问题。既然知道所犯何逆,则溯源可治:既然是心的问题,如果我们可以使心火降下来,是心神稳下来,则失眠可医也。
那么问题来了,怎么降心火、稳心神?
要探究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回到中医的五行理论里去探究:
五行
|
五脏
|
六腑
|
季节
|
情绪
|
五官
|
五味
|
形体
|
五液 | 方位 |
木
|
肝
|
胆
|
春
|
怒
|
目
|
酸
|
筋
|
泪 | 东 |
火
|
心
|
小肠
|
夏
|
喜
|
舌
|
苦
|
脉
|
汗 | 南 |
土
|
脾
|
胃
|
长夏
|
思
|
口
|
甘
|
肉
|
涎 | 中 |
金
|
肺
|
大肠
|
秋
|
悲
|
鼻
|
辛
|
皮毛
|
涕 | 西 |
水
|
肾
|
膀胱 三焦
|
冬
|
恐
|
耳
|
咸
|
骨
|
唾 | 北 |
那么从这个图里中间的箭头里,我们可以看出,只有肾水是可以克心火的。那么,我们如何把这一水一火放到一起呢?答案大家都知道:意守丹田。这也是所有几乎打坐、气功共有的秘密,在中医上叫做”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“:
心属火,藏神;肾属水,藏精。两脏互相作用,互相制约,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。肾中真阳上升,能温养心火;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;肾水又能制心火,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。
心和肾任何一方的阴阳失调,均可导致心肾之间“水火既济”的关系破坏而出现相应的病证,称之为“心肾不交”或“水火不济”。如心火亢于上,不能下交于肾,或肾水不足,不能上济于心,可出现心悸怔仲、心烦、失眠多梦、五心烦热、眩晕耳鸣、腰膝酸软,或男子梦遗,女子梦交等“心肾阴虚火旺”的证候。
所以,很多人练习打坐,在第一天就可以感到睡眠的改善:入睡快,起夜少,不再多梦,第二天一早起床精神焕发。大多数失眠的人都有个感受,就是失眠入睡困难时,躺在床上心里很燥,这种症状也会当天好转甚至消失。
中医是阴阳的学问,在五脏里,使最阳的心火和最阴的肾水相交,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全身的“阴平阳秘”, 既阴阳的平衡,从这点看,其不仅有医治失眠的作用,也具有全身意义。
其全身意义的另一点,是心火被温养后,可以健脾(火生土);肾中真阳上升,又可以健肝(水生木)。五脏在五行关系的框架里,如此生生不息,而进入相互间的良性循环,长此以往,就可以起到养生的作用。
所以,如果失眠,进行打坐、气功锻炼是一个很好的方式,绿色、无副作用,更重要的,是您整体的身体健康会得到很大的好转。
声明:我不是医生,此文仅为学习探讨,不构成任何人求医的指南和依据。身体有恙,请看医生并遵医嘱。服药请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。本声明适用于本网站的所有言论。
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夏氏静坐法 – 只用效果来说话